洲仔尾這座17世紀坐落在台江邊上的村落同為臺灣最早開墾地之ㄧ,昔時與鹿耳門、赤崁、台員為互為鼎足,為台江內海,兵家必爭之地。從明鄭(東寧王國)時期開始,百姓發現此處風平浪靜且海沙已沉澱,實為開闢鹽場的天然良地,因此開始有了「洲仔尾鹽場」。至雍正4年(1726)後,鹽場甚至一分為二,分別稱為「洲北鹽場」與「洲南鹽場」,當時臺灣只有四個鹽場,洲仔尾就獨佔其二,實則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鹽產地。而鹽產不只關係「民生」甚大,對於「國計」也影響甚鉅!清代臺灣鹽稅所得扣除必要開銷外,餘均作為軍餉,直接關係官府庫充裕,府庫不裕,軍紀就壞,民變自然無法鎮壓,甚至一再興起,禍延全島,此連鎖關係連清朝第一代在臺官員都早已洞悉,所以稱臺灣鹽場能「制患裕民」,其重要性可見一般。
此地代表性的其一地方信仰中心洲仔尾保寧宮,至今尚保有許多極具歷史價值之碑、鼎等古文物,亦留下許多與傳說俚諺,均見證地方早年開發與洲仔尾滄海桑田之變化。 其豐富的故事不止於臺灣產業發展史上具代表性的鹽產,三崁店的發展,更與台江的陸化關連,在日人治台五十年期間發展的糖業,奠定了戰後台灣現代化的基礎 ,保靈宮廟誌沿革寫到,嘉慶元年(西元1796年)有境民分請台南興濟宮香火奉祀於民宅,大正九年(西元1920年)當地士紳提倡建立公厝,位於糖廠附近,過往飽受水患之苦,後因廟地低漥常有積水之患,村長等人與居民合力捐資於民國五十六年(西元1967年)興建廟宇。至今為庇佑三崁店地區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。
本次我們搭乘臺南400+超時光之門列車,來到洲仔尾保寧宮廟埕。從台江邊上的村落洲仔尾、三崁店的視角切入「臺南400+」,探討每段歷程上的亮點,與地方上五間信仰中心一起展開相談之夜。邀請關注在地文史的專家學者 李志祥老師、顏正鴻老師,與鄉親一起來開槓講古。
這裡的豐富故事與府城內一樣精彩,更多的是從看似邊陲之地望向府城的獨特感受。無論是對過去的回顧,還是對當下的理解,我們都在共同迎向未來。期待與大家相會!